湘江潮涌,岳麓云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湖南考察调研,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为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
三湘四水间,新业绩不断创造,新局面不断打开。让我们沿着总书记足迹,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湖南职业教育之为。
时间:2013年11月3日
地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扶”出幸福新生活
苗绣坊间欢笑不断,农家乐里饭菜飘香……春暖花开之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村里,十八洞村团支书施康正在为创业团队做电商培训。施康是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毕业生,也是十八洞村返乡创业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回乡后,他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拍摄视频宣传家乡,还创建“十八洞村返乡人”抖音号,试水电商行业,帮助村民卖蜂蜜、腊肉、辣椒等农产品,不仅帮十八洞村卖出了不少好货,也拉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
苗绣品展厅里,苗绣服装、苗绣团扇、苗绣香包……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欣赏、购买。过去,传统的民间苗绣图样缺少创新,不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绣娘们很难从苗绣手艺中获得收入。近年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花垣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不仅为它们设计了多款创新苗绣产品,还为苗绣产业培养了不少“新传人”。
村里各大网红店铺,吸引了不少主播和游客打卡。“爱在拉萨饭庄”老板娘正给游客讲述儿子研究生毕业后支教拉萨的故事;“金兰蜂蜜坊”的女主人正招呼客人品尝土蜂蜜的口味;“舌尖上的苗寨”老板频繁接听买卖电话,打包乡村土特产品……每个“网红点”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位“嫂子创客”的奋斗史。这群深居简出的“苗嫂”成长为小有成就的“创客”,得益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乡土创客培育模式。目前,该模式已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得到初步推广,在乡村振兴和农民家庭致富中展现了无限活力。
走过一条蜿蜒的水泥路,来到十八洞村张刀片“生机·田园”书屋,不少村民和孩子正拿着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这是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十八洞村专设的学习园地。除了建设书屋,学校还定期派遣教师为村里的学龄孩子提供阅读指导,为村里的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从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盛景里处处都有职教力量。十八洞村,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贫苦村落,如今已成为美丽富饶、热闹兴旺的湘西明珠。
时间:2018年4月25日
地点: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察看非法砂石码头取缔及整治复绿、湿地修复情况,并一再嘱托“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护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
写在碧水青山间的答卷
春日的华龙码头,湿地芦苇成荫,水中江豚腾跃,一派勃勃生机。岸堤边,一群来自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河小青”志愿者正捡拾草丛里的果皮纸屑。
谁能想到,如今生态环境宜人的华龙码头,曾经砂砾成堆、尘土飞扬。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岳阳考察,勉励“守护好一江碧水”。两个月后,湖南省“河小青——守护好一江碧水”志愿服务行动在岳阳市启动。短短几年,“河小青”行动中心在省、市、县三级全面铺开。
“团岳阳市委联合岳阳市河长办建立了‘市+县’两级共10个‘河小青’行动中心,不少职业院校成为该区域‘河小青’行动中心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分队。”岳阳市“河小青”行动中心项目负责人张雷介绍。
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河小青”小分队由学生创建和运营。多年来,团队积极参加县行动中心“守护好一江碧水”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河小青”项目体系:护河不局限于巡河等常规活动,而是将专业特色融入志愿服务,在队内成立了文创、文艺等多个小团队。这些小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让“河小青”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如文创团队设计开发了二十多款“河小青”文创产品,志愿者可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取积分进行兑换。目前,该校“河小青”小分队志愿者人数达1800余人。
在湖南,还有不少职业院校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力量。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连续9年开展水利相关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水育潇湘”“饮水思源”“民间河长”等志愿服务品牌,其中“民间河长”志愿服务已辐射全省14个市(州),帮助了2302名河长,建立了63支属地联动队伍,带动千余名村民共同守护全省5公里以上的河流1023条。
水是湖南最明显的地理特征,治水是一道“必答题”。湖南职业教育凝聚起“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共识和力量,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治水兴湘”的职教责任担当。
时间:2020年9月16日
地点: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
4月,滁水河畔的汝城县沙洲瑶族村仍有些凉意,但距河岸不远的村民朱小红家,灯火通明,肉香四溢。
朱小红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红色故事让沙洲瑶族村成了“网红”村,游客纷至沓来。村子有了人气,朱小红盘算着开一家小餐馆,这时候却犯了难。“种了大半辈子田,咋搞得来颠勺。”当时县职教中心正在沙洲瑶族村开展“人人有技能”扶贫培训,朱小红第一时间报名厨师烹饪培训,学得一手好厨艺后,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半条被子土菜馆”。朱小红一家很快就脱了贫,去年家庭总收入超30万元。如今,朱小红把餐馆交给妻子打理,自己一头扎进了保安队,为景区游客提供服务。
朱滢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生,也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第五代后人,朱小红的侄孙女。从小听着“半条被子”故事长大的她,对家乡有着独特的眷恋,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当起了讲解员。“我学的是广告传媒专业,正好回村里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朱滢说。工作之余,她还会参加县职教中心组织的志愿者培训,提升自己的讲解能力。
据悉,汝城县自2014年开始在全县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成立高规格的职教中心,并大力开展“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对全县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9万多人次。通过培训,沙洲瑶族村400多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2023年,沙洲瑶族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比2014年增加了1.3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14年的0.36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106万元。
从贫困的湘南山村发展成全国知名红色景区,共同富裕的故事正在这片热土上演。
时间:2020年9月17日
地点: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壮丽“山河”里的职教风景
“职业教育赋予的一技之长,让我拿到了高新企业的入场券。”从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河智能班”学习,到进入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智能”)实习、工作,成为企业运营管理部部长,蒋智,是学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受益者。
像蒋智一样,从职业院校毕业便进入山河智能工作的还有很多。据山河智能人力资源总监肖伟介绍,公司现有产业工人2500余人,其中约40%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很多来自“订单班”。职业院校学生实战应用能力强,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色。
“订单式培养”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完美契合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这种双赢并非个例。除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还有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山河智能共建工程机械实习实训基地,设立“订单班”。
“订单式培养”只是湖南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傅仕奇,是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因专业成绩优秀,他自毕业后便进入湖南通航产业标志性企业—山河智能子公司山河星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星航”)工作,仅6年时间,就从无人机调试工程师成长为研发中心无人机总体院试飞研究所所长。傅仕奇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对接产业办专业,全方位的航空人才培养体系。
近些年,学校先后撤销23个与航空产业对接不紧密的专业,新增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复合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等13个与航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形成了覆盖航空制造、维修和运营管理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2021年,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创新模式,与山河星航共建了通航产业学院。
除了对学生进行培养,还有不少职业院校与山河智能建立了面向社会的技能培养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乡村振兴技能人才。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携手山河智能,在怀化市溆浦县葛竹坪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挖掘机应用场景示范基地,依托“产业+产品+技能”模式,校企共同提供技能人才培训服务,提升了当地人员技能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时间:2020年9月17日
地点: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调研时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为“中国V谷”建设添马力
浏阳河畔,年轻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内,一大批优秀的文创科创企业在这里抢滩布局,一大波新颖的文化创意在这里茂盛生长。
近些年,乐田智作(湖南)影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田制作”)的董事长罗鹏很骄傲。在他的领导下,公司正以“文化+科技”为发展核心,从传统的影视节目制作向科技创新研发转型,还研发了“马栏山盒子”“乐田智作智慧演播厅”“远程控制系统”以及“云台拍摄系统”等一系列科技产品,公司因此荣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科文融合之星等多项荣誉。
罗鹏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乐田制作已与母校建立深度合作,如实施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项目等。通过学徒制培养,学徒留用率超过80%,留用学徒一年后职务升迁率达36%,薪酬比非学徒制高20%。
除了乐田制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还与产业园内的芒果TV、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企业紧密合作。以芒果TV为例,学校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了“学校—基地—企业”产教多维融合模式:将“育人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集实践、学术、就业引导于一体的芒果校内“第二课堂”,让学校6个二级学院,5个专业群,14个专业的传媒学子得到了全面成长与实操锤炼;共同搭建“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实训基地”,探索出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和对外“输血”兼容的运行机制体制。目前,基地累计完成8届14批912名实训生招募选拔和跟踪培养,储备人才资源超200人次。据悉,2019年至2023年,学校累计向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输送人才1153人。
从“长沙最大的城中村”变身“中国V谷”,还有很多职教人才在这里奋斗创业、实现自我。
95后“视频达人”陈清宇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数字产业学院毕业后,便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创办了湖南松鼠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带领创业团队用年轻人喜欢的创意视频形式为廉洁文化代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陈清宇就读的数字产业学院,近些年精准对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不仅开设了人工智能视音频制作专业,还对学院原有的网络直播与运营专业、影视动画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近三年,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9%以上。
“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让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内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潮涌不息。而针对“文化和科技融合”这道命题,湖南职业院校早已开启了人才培养的“解题模式”。
时间:2024年3月18日
地点: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他表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这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
为新质生产力厚植人才沃土
湘江畔、麓山下,坐落着一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斯夫杉杉”)。这家2021年由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与国内500强企业杉杉公司强强“联姻”成立的公司,近来令人瞩目。这里,世界顶尖人才聚集,硬核创新成果涌现,处处流淌着先进制造业的活力。
在金洲大道旁,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分析技术中心,分析员吴青钦正操作着电位滴定仪测量电位变化。吴青钦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毕业生,2021年进入巴斯夫杉杉后,通过试用期间的培训和轮岗表现,最终进入分析技术中心,从事电位滴定工作。因为仪器操作能力强,且多次在技能培训和上下游跨部门交流学习中提出实用性建议,吴青钦脱颖而出,不到三年便晋升为高级分析员。
与此同时,在研究院电池技术中心全电涂布室,测试员李奥林正进行全电池工艺正极材料涂布实验。李奥林是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试用期间,企业按照传统给他指定了一名师傅。师傅教得细、带得严,在他的带领下,李奥林逐渐熟悉岗位工作。如今,他已是部门工序小组长,因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他也成了师傅,开始带徒弟。
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巴斯夫杉杉为此在企业开辟了多元成长通道,并提供包含技能培训、外派学习交流等多形式的学习和深造机会。
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近些年,湖南职业院校持续创新教育模式,主动对接湖南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人才供给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效对接。在此基础上,湖南职业院校还联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平台482个,其中省级技术创新平台231个、众创空间10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个。2023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96个,攻克关键技术难题1543个,研发重要新产品1466个。
时间:2024年3月19日
地点:常德河街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穿紫河畔的常德河街考察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从“最传统”到“最风潮”
一根擂棒将花生、茶叶、生姜等细细研磨、粉末置于碗中,开水冲泡,散发出浓郁茶香——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河街考察时,文峰现场演示了常德擂茶的技艺,并介绍了关于常德擂茶的故事。
2021年,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求学的文峰,拜师擂茶习俗非遗传承人谢元,开始组建擂茶习俗青年非遗传承人团队。得益于学校“双高计划”餐饮智能管理专业群建设实力和“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文峰领衔的“守艺人擂茶”“擂王擂茶”项目,屡次在国家和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斩获奖项,他也成为2023年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带领团队致力于擂茶习俗传承的“活化”、转化和创新,成为常德桃花源擂茶协会秘书长。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丝弦、高腔、号子”,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曾面临着传承断层危机。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于2017年试点开设常德丝弦表演公费定向委培班;2023年,该校又与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联合开办常德高腔后备人才定向委培班,助力破解常德丝弦与常德高腔后继无人的难题。
古色古香的河街,是年轻人的游玩打卡热门地。在河街非遗文化集市的一家古风店铺里,摆放着各式各样桃花形状的饰品。这是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家乡“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文旅融合发展大背景,以桃花为创作灵感,以传统手工盘扣产品设计为载体创作的非遗盘扣系列饰品“桃花灼灼”。饰品精美雅致,在线下及线上店铺一经推出便刮起了一阵“桃花风”。
除了让传统文化走出“深闺”,学校还积极对接产业办专业,与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桃花源旅游管理区联合共建桃花源文旅产业学院。如今,桃花源文旅产业学院师生已成为常德文旅产品研发,文旅从业者培训,景区、展馆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此外,学校还打造了非遗研习传承班,并牵头与市诗墙管理处、市规划展示馆等6个单位共建了常德市文化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湖南,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育人理念、教学体系、实践活动、品牌建设的例子举不胜举。从“最传统”到“最风潮”,新时代湖南职业教育培养的文化“弄潮儿”尽显风采。
时间:2024年3月19日
地点: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时强调,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逐梦在希望的田野
万事农为首,粮为天下先。广袤的洞庭湖平原上,新一年的春耕长卷正铺展开来。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并前往“80后”种粮大户戴宏家中,察看农机具和春耕物资准备情况。2015年,戴宏从广东一家印刷厂辞职回乡,和父亲戴庆凡一起种田。和种田“老把式”的父亲不同,回乡后他便购置了第一台旋耕机,随后短短几年,就添置了全套农业耕作机械。“新农人”戴宏凭借掌握的各类农机操作和维护技能,让自家农业生产效率向前迈了一大步——过去,一家人最多种50亩地,如今,种植规模扩大到480亩(每亩约合666.7平方米),去年综合收入达60余万元。
戴宏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芙蓉学子·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暨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学员。在培训班,他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还打开了农业产品品牌打造和销售的思路。
近年来,作为湖南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本校师资和专业优势,积极承担培训任务。学校还与湖南省第一所区(县)级乡村振兴学校——常德鼎城乡村振兴学校合作,成立常德职院乡村振兴教学实践基地,组织现代农业专业学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锤炼实践技能。
90后“新农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帅宇也是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的受益人。大学毕业后他回乡创业,一边下农田攒经验,一边进培训班求学问。近几年,直播行业发展迅猛,受到启发,陈帅宇主动报名参加了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学习新媒体运营。如今,陈帅宇已组建自媒体团队,在田间地头开启直播间,让土特产变成“网红货”。在他的影响下,村里许多年轻人毕业后返乡,化身“新农人”为家乡发展助力。
这是湖南职业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缩影。为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全省各职业院校积极培养知农爱农人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高质量农民培训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两委班子等成体系的靶向性培训项目超过431期;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2023年以来,累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3400余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累计派出“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150余人,为全市51个乡村提供科技帮扶……
多年来,湖南高职院校持续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向全省2万多个行政村输送了14万余名“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实用人才。(《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作者 黄权)